生殖中心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婴儿啼哭,在45岁的王莉听来格外刺耳。诊室墙上的数据图显示,40岁以上女性试管活产率从2018年的13.2%下降到2023年的9.8%,而周期取消率却攀升至47%。医生指着B超单上的那个孤独卵泡说:“就像要在沙漠里种玫瑰,但并非完全没有希望。”
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的研究显示,45岁女性单个卵泡的染色体正常率仅有12%-15%。生殖科主任李雯打了个比方:“这就像买彩票,不仅要中头奖,还得保证奖券不褪色。”但上海九院采用微量刺激方案,让一位43岁女性唯一的卵泡成功培育成优质胚胎并妊娠,这个案例在2021年ASRM年会上引发热议。
王莉至今记得取卵那天,实验室传来受精成功的消息时,丈夫攥紧报告单的手都在发抖。但移植后第9天,试纸上那道若隐若现的水印终究没有加深。广州妇幼的咨询师说:“很多姐妹把最后一个胚胎比作‘火种’,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换火柴。”
南京鼓楼医院正在试验的卵泡体外激活技术,让休眠卵泡复苏率达到38%。“就像给老树发新芽,”参与项目的张教授这样形容。日本某诊所的胚胎镜监控系统,能72小时不间断捕捉细胞分裂动态,将单胚胎优选准确率提升20%。
心理咨询师赵敏接触的案例中,有女性在移植失败后三个月不敢拉开窗帘。但她发现,那些愿意把冻胚寄存费转为公益捐款的人,往往能更快走出阴霾。“生育执念应该像捧水,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。”赵敏说。
2023年《生殖医学杂志》报道的卵母细胞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,让绝经女性重新获卵不再是天方夜谭。王莉现在每周带着收养的女儿去公园,看着孩子在滑梯上欢笑的身影,她忽然明白:“生命延续的方式,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宽广。”
在生殖中心候诊区,我常看到有人对着B超单流泪,也有人捧着验孕棒傻笑。医学数据或许冰冷,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滚烫的人生。就像登山者明知道珠峰南坡成功率只有29%,但真正重要的,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高度。
总之,45岁一个卵泡做试管的成功率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