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殖中心的诊室里,李女士第三次听到「促排卵方案调整」的建议。医生指着B超单上零星的基础卵泡说:「这次试试PPOS方案吧,对卵巢刺激小,花费也低些。」这个陌生的英文缩写,成了她试管路上的新希望。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,国内已有超过60家生殖中心将PPOS方案作为常规选项,2022年《生殖医学杂志》的研究指出,该方案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临床妊娠率与传统方案持平,但药物费用降低约40%。
PPOS(孕激素联合促排卵)方案的核心,是用口服孕激素替代传统的降调针。简单说就是「边促排边控制」,让卵泡发育和内膜准备两条轨道并行。举个例子,传统方案需要先打14天降调针把激素「压到谷底」,而PPOS从月经第2天直接启动促排,同时每天服用10mg地屈孕酮片。这种「不破不立」的思路,最早由上海九院的匡延平教授团队在2014年提出,现已发展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方案。
临床数据显示,PPOS方案特别适合这几类姐妹:首先是卵巢功能减退的「库存告急型」,AMH低于1.2ng/ml的群体采用PPOS获卵数平均增加2-3枚;其次是多囊卵巢的「点火就着型」,孕激素能有效抑制过早排卵;再次是反复周期取消的「玻璃心型」,因为方案取消了降调环节,周期启动更灵活;最后是惧怕打针的「晕针恐惧型」,全程只需肚皮注射促排针,口服药就能控制激素水平。
典型PPOS周期是这样的:月经第2天查完激素六项,当天开始打丽申宝或贺美奇,同时嚼服地屈孕酮片。促排第5天起增加思则凯防排卵,整个过程大概需要8-12天。等70%卵泡长到18mm时打夜针,36小时后取卵。由于孕激素会影响内膜容受性,多数生殖中心会建议全胚冷冻,次月再进行解冻移植。北京某三甲医院2021年的数据显示,采用PPOS方案的患者平均促排天数缩短3天,Gn用量减少900IU。
亲历者王女士这样描述:「每天5粒药片+1针,比之前每天3针轻松多了,但取卵后要等两个月才能移植确实心焦。」医生们普遍认为,PPOS的优势在于「高性价比」——减少Gn用量、取消降调药物、周期灵活可随时启动。但劣势也很明显:不能鲜胚移植意味着要承担额外的冷冻费用,孕激素的长期影响也尚在观察中。2023年最新研究指出,连续使用PPOS超过3个周期可能影响黄体功能,建议间隔1-2个月经周期再启动。
在郑州某生殖中心,张主任展示了令人振奋的案例:一位42岁AMH0.6的患者,通过PPOS方案连续取卵3个周期,最终攒得4枚优质胚胎。但业内对PPOS的质疑从未停止,比如对卵子质量的潜在影响、累积妊娠率的数据空白等。值得期待的是,人工智能卵泡监测系统与PPOS的结合正在临床试验阶段,未来可能实现更精准的用药控制。
如果你正在考虑PPOS方案,记住这三个关键点:首先要求医生做「抗苗勒管激素+窦卵泡计数」双重评估;其次关注夜针时孕酮水平,高于1.5ng/ml可能影响卵子成熟度;最后冻胚移植前建议做宫腔整理,提高着床成功率。就像广州孙女士分享的:「虽然多等了一个月,但解冻移植一次成功,现在宝宝百天照片就摆在我诊桌上。」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替代选择,而是给生命多开一扇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