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诊室里满脸困惑的莉莉,我忽然想起十年前刚接触辅助生殖时的自己。如今国内每年超过30万例试管婴儿周期中,约60%的夫妻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:这么多促排方案,到底该怎么选?2023年生殖医学年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周期取消率高达18%,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期待与失落。
就像马拉松选手需要系统训练,长方案通常需要3-4周准备。先是用GnRH激动剂把卵巢「摁住」,等身体进入低激素状态后再启动促排。35岁以下、卵巢功能正常的姐妹用这个方案,平均能取到12-15个卵子。不过上个月遇到的32岁白领小美,打了14天针才发现自己对药物不敏感,临时改方案多花了8000块,这种「计划赶不上变化」的情况还真不少见。
适合卵巢功能减退的大龄女性,从月经第2天就开始打促排针。整个过程就像坐高铁,10天左右就能取卵。但去年有个42岁的姐姐,取了6个卵最后只养成1个囊胚,医生说她要是早两年来可能结果会更好。所以说啊,年龄真是生育路上最诚实的「裁判」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生殖中心爱用这个方案,特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姐妹。不用提前降调,促排中期加打防排卵针,整个过程就像给卵巢装了「智能刹车」。39岁的芳芳去年用这个方案,虽然只取了9个卵,但避免了卵巢过度刺激,最终成功生下双胞胎。
每天打针剂量不到常规方案的一半,特别适合反复失败或卵巢早衰的女性。32岁的晓琳AMH值只有0.8,用微刺激攒了三个月胚胎,去年终于抱上了「虎宝宝」。不过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,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经济支持。
完全不用药的方案听着很美好,但成功率就像开盲盒。28岁的小夫妻坚持要自然周期,结果连续三个月都因为卵泡提前排出白跑医院。医生最后劝他们:「要尊重科学,该用药时还得用」。
这个冷门方案最近开始被关注,适合卵泡期没促起来卵的姐妹。在月经周期后半段继续促排,相当于给卵巢「加时赛」。有个36岁的患者靠这个方案多取了3个卵,最后竟成了唯一可用的胚胎。
在实验室待了八年,发现最可惜的不是卵子数量少,而是盲目追求数量导致质量下降。见过38岁大姐用长方案取了20个卵,最后全是空卵泡。也见过43岁阿姨用微刺激方案,3个卵全配成优质胚胎。记住,生育不是竞技体育,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好的。